文章阐述了关于亲子教育的心理抚养,以及亲子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由此,李玫瑾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 “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心理抚养是由李玫瑾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人在幼年的时候是需要心理抚养,因为他发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里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的犯罪动机都跟他们年少时所有过的经历有关。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1、在 0-3 岁的敏感期间,建立稳定的母子依恋是心理抚养的关键。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说,依恋是一种生物性需要,是婴儿本能反应的结果,他们需要与母亲的亲密感。
2、心理抚养重要的几个点:依恋关系:(0-3岁关键期)也就是孩子一出生与重要的养育者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只有在人生初期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念关系,成人后才能与更多的人建立好关系。
3、—1岁依恋关系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到位,会带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情感抚养决定一个人的脾气。永远不发脾气的人,叫温文尔雅。三岁以内是性格培育的关键期。
4、依恋:与最初抚养者建立的关系,一般是最初6-7个月。宝宝有心理需求,心理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刚出生的宝宝马上放到妈妈的胸前,温暖,味道一样,心跳一样,一切都让宝宝觉得安全,这下开始找吃的。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给她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
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扶养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
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孩子早年的教育和陪伴是非常关键的,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养育出好的孩子要先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心理抚养重在养心,这个是核心。
后来他们进行犯罪心理分析,他对这女孩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想接触或看看女孩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成长经历缺乏人性的抚养,缺乏爱的滋养,甚至在幼小时没有太多接触女性身体的记忆。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人是养育加教育的产品,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的好坏,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上,并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1、及时回应,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关系。孩子出生后,父母的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在给他注入心理营养,这些营养通过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直通大脑成为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容。
2、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孩子当大人,朋友对待,尤其妈妈不要唠叨(六岁前唠叨是黄金,12岁后唠叨是垃圾)。这个年龄段想摆脱父母,不想要父母管,比如交什么男女同学,作业这些都不想要父母过问。
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父母不能单单要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履、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更要重视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关于亲子教育的心理抚养,以及亲子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